■謝燕儒
貴報7月1日第2版(編按:應為5版)刊載賴昭正教授發表《電動汽車值得發展嗎?》的疑問,從能源效率的觀點來探討電動汽車是否值得發展?有其立論基礎。但筆者從事空氣污染防制業務,過去從幾個面向分析的發現,是電動車的確值得推動。
就污染及其影響面來看,傳統汽車使用汽油等化石燃料來驅動引擎,因燃燒排放的各種空氣污染物,隨著車輛行駛排放在大街小巷人口密集地區,與人距離接近而來不及擴散稀釋,是市區污染影響國民健康的主因。電動車輛行駛中不會排放廢氣,對市區民眾沒有健康危害的風險。雖然使用遠方化石料電廠的供電,因為發電廠的污染產生量集中一處,很容易用高效率的設備消除大部分污染物,並且用很高的煙囪排放,因擴散稀釋大幅降低殘餘污染物到達地面的濃度,遠小於許多汽車廢氣在人口稠密市區造成的地面高濃度汙染,可以大幅減低對人健康影響的程度。
就車輛燃料使用生命週期的效率分析,以汽油車為例,從油井到輪胎的效率,包括原油的開採、輸送、煉油廠分餾出汽油,汽油輸送到加油站,到汽車的油料使用效率;在電動車輛方面,從電廠端以煤炭火力發電為例,從煤田到輪胎的效率,包括煤炭開採、運煤到電廠、發電、輸電到充電站,至電動車的電力使用效率。這兩種情況各有多少比率的燃料熱值,是真正消耗在車輛行走里程所做的功上面,美國能源部以GREET生命週期評估模型評估的結果指出,以行走相同里程耗用油料或電能所需油井或煤田產出的全部燃料熱值來做比較,電動車較汽油車需要的熱值少42%;電動車比起汽油車污染物的總排放方面,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少42%,揮發性有機物 (VOC)少92%,一氧化碳(CO)少99%,氮氧化物(NOx)少3%;只有細懸浮微粒(PM2.5)及硫氧化物(SOx)會因發電廠發電方式、管制標準及污染防制設備而有不同之結果。
但無論如何,電廠遠離群眾及高煙囪稀釋效果與市區完全無排放的電動車,對人體康的整體影響比起汽油車必然是相對更低。何況未來使用愈來愈多的以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提供的電力後,更多的發電廠會沒有傳統污染物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
從能源供給面來看,全球能源消耗持續成長,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蘊藏與開採,終將枯竭。為了降低能源枯竭的衝擊,世界各國致力能源多元化的適當配比,確保穩定供應,各種再生能源因此蓬勃發展,近年全球風能、太陽能、生質能裝置及發電量快速成長。推廣各式電動車,未來還可同時做為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所必需的儲能設備。電動車及電池相關技術不斷研發精進,各類型電廠發電之能源效率及技術亦不斷提升,加速擴大再生能源利用與電動車輛可兼顧經濟發展、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邁向「低碳永續家園」的目標。
或許讀者可以撥個時間在公車候車亭,站在剛起動的柴油公車及電動公車的後面側邊,分別感受比較一下廢氣和噪音的不同。不難發現,電動汽車確實是值得發展及推動的方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處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