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怯志工作者變少了?

怯志工作者變少了?

工商時報【于國欽】
勞動統計可概分為勞動力、非勞動力兩類,在勞動市場工作、找工作(失業)者皆屬勞動力,台灣目前有1,166萬人,不在勞動市場的非勞動力則有820萬人。
■非勞動力820萬人不參與勞動的原因有:想工作而未找工作、求學及準備升學、料理家務、高齡及身心障礙、賦閒等其他原因。怯志工作者即是「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一部份。
日前政府公布「人力運用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內容豐富,可以解答我們許多問題,例如非典型就業有多少、低薪人數有多少、怯志工作者有多少、失業期間生活費從何而來,都可以自本書中找到答案。
這本報告發布後,非典型就業升至歷史新高78萬人、每月收入低於3萬元達335萬人等消息都已在報紙廣為披露,但台灣的究竟有多少怯志工作者?失業者怎麼過生活?則較少被關注。
屢經挫敗而退出職場
怯志工作者(discourage worker)聽其名就可以明白,他們是很失意的,他們過去曾找過工作,但屢經挫敗後,失去自信,認為自己資歷不夠好,而退出職場,成為不再找工作的非勞動力。
這樣的怯志工作者有多少?依據這份調查估算,十年來已由7.5萬人降至3.4萬人,這項數據逐年降低的走勢非常明確,怯志工作者一年比一年低,看起來像是好事,但似乎又不是什麼好事,有必要分析一下。
估算怯志工作者有點複雜,他是「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一員,但並非全部,必須再以「過去一年曾找工作,但因自認受資歷限制無工作機會,而退出職場者」匡出的人數,才是怯志工作者,也就是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行。
統計顯示,「過去一年曾找工作,但因自認受資歷限制無工作機會,而退出職場者」十年來由14.6萬人逐年降至6.1萬人,反倒是「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十年間沒太大變化,皆在15萬人上下。這說明怯志工作者十年來大幅下滑是因為國人的信心提高了,他們不再認為自己資歷不好,就此而言,這個變化自然是好事。
國人信心提高,應該和十多年來高等教育普及有關,昔日書讀得不多,找不到工作時總會認為自己學歷不行,但如國內每年取得碩、博士學位的人數逾6萬人,總計碩、博士學歷的人口已達122萬人,頂著高學歷,自然信心就多一些。
這樣的信心呈現在他們就算找不到工作,也不必自認為資歷不佳,寧可成為失業者,也不必退出職場淪為怯志工作者。也許有人會問:我們近期碩、博士失業者有多少?將近三萬人,不算太少。
薪資停滯 勉為其難就業
在職場找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有可能成為就業者,也有可能繼續找工作(失業者),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退出尋職行列成為非勞動力。台灣十年來,尋職者流向何方?怯志工作者屬於非勞動力,十年來大幅下滑,而失業率近十年變化不大(98年5月3.84%,104年5月3.62%),這代表在薪資停滯的大環境下,多數人都勉為其難的進入職場成為就業者。
怯志工作者十年減一半,看似好消息,其實也隱藏著國人向現實屈就的隱憂。在怯志工作者(非勞動力)、就業者與失業者三擇一的情況下,儘管明白勞動條件變差,儘管明白這只是派遣工作,為維持家計,只好繼續留在勞動市場,從這個角度來看,怯志工作者的減少,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